科舉作為中國封建社會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大制度,自隋唐至明清,存在了1300多年。通過科舉制度,誕生了700多名(目前史籍中留有名號)狀元。狀元特指科舉考試即殿試進士的第一名,類似今天高考的榜首。這些狀元都是在苦讀之后,才通過參加科舉考試為天下所知,成為當時科考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居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施肩吾、王維、柳公權(quán),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楊慎,清代的翁同龢、駱成驤等。這些狀元中, 唐代的施肩吾、明代的楊慎、清代的駱成驤都曾寫過贊譽蒙頂山茶的茶詩。
一、施肩吾與蒙頂山茶
(一)生平與成就
施肩吾(780年-861年),字“希圣”,號“東齋”,入道后稱“棲真子”,出生于賢德施家村(今杭州市富陽區(qū)洞橋鎮(zhèn)賢德村 )。施肩吾是杭州地區(qū)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是集詩人、道學家、臺灣第一個民間開拓者于一身的歷史人物。元和二年(807年)舉進士;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參加殿試,被欽點為狀元,歷經(jīng)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等九朝。施肩吾一生正當唐王朝走向衰微之際,軍閥混戰(zhàn),內(nèi)宦朋黨,官場斗爭激烈,苛捐雜稅繁重,階級矛盾深化,人民生活不得安寧,種種因素促使其潛心退隱學道。唐文宗太和初(約827年左右),他萌發(fā)了尋訪海外仙山之愿,便率領族人買舟泛海,歷經(jīng)幾多滄桑,方登上一無名小島,即今之澎湖列島。此時,島上僅有少數(shù)土著人,生產(chǎn)呈原始狀態(tài)。而當時唐王朝的經(jīng)濟文化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施族的入居,給澎湖生產(chǎn)發(fā)展帶來了勃勃生機。大陸文明也在開始在島上不斷傳播、生根發(fā)芽?!芭旌钡拿麣庵饾u顯著,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引起朝廷重視。從南宋起,朝廷就在島上設置“巡檢司”,駐有軍隊、官員負責防衛(wèi)和民政,而大陸人民也絡繹不絕地來此移居,從而成為中國行政區(qū)域的一部分。晚年遷居澎湖,成為其人生旅程中一大亮點,他在開發(fā)澎湖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施肩吾工詩,與白居易相友善,一生著作甚豐,著有《西山集》十卷、《閑居詩》百余首?!度莆摹肥沼小娥B(yǎng)生辨疑訣》(或作《辨疑論》)等,《全唐詩》收錄其詩作197首。
(二)《蜀茗詞》賞析
施肩吾寫有一首《蜀茗詞》,對蒙頂山茶高度評價。全文為:“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p>
全詩大意是:越窯的瓷碗里沏上上好的四川新茶(指的就是蒙頂山茶),茶湯在攪動下分外的漂亮,就像薄薄的綠煙化開,那樣綠得均勻可愛(明代以前的古人是將茶碾碎后沖飲的)。山僧問我將此茶可比作什么,我想說“美酒”,卻怕犯了僧人的忌諱而怪我姑妄言之。
二、楊慎與蒙頂山茶
(一)生平與成就
楊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等。正德六年(1511年),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復為翰林修撰,任經(jīng)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眾臣因“大禮議”,違背世宗意愿受廷杖,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后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終老于永昌衛(wèi)。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謚“美文憲”,世稱“楊文憲”。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后人論及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第一。他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范圍頗廣。著作達400余種,后人輯為《升庵集》。
(二)《蒙茶辨》賞析
明武宗(1506年—1521年)時期,楊慎撰寫了《楊慎記》,他在其中的《蒙茶辨》一文中指出:“名山之普惠大師,本嶺表來,流寓蒙山。按碑(用“按碑”二字標明資料來源),西漢僧理真俗姓吳氏,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其徒奉之,號甘露大師,水旱疾疫禱必應,宋淳熙十三年邑進士喻大中奏功德,宋孝宗封甘露妙濟大師……歲四月二十四日,以隱化日,咸集寺薦香。宋、元各有碑記,以茶利由之興焉。”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有一個石碑上曾記載著吳理真,他是在蒙頂種茶的人,被徒弟們尊稱為“甘露大師”,很有本事,每逢天干水寒或者生病遭瘟,找他幫著祈禱都有效,后來還被宋孝宗封為“甘露妙濟大師”。吳理真種茶事跡最早見于漢碑記載?!稐钌饔洝っ刹璞妗泛退未髮W者王象之《輿地紀勝》、清雍正六年(1728年)立于蒙頂山天蓋寺的《天下大蒙山》碑以及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版《四川通志》、清光緒版《名山縣志》、民國版《名山縣新志》、當代《中國茶經(jīng) 》、《中國名茶志 》等書都詳盡記載了吳理真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50年)在蒙頂山人工馴化野生茶樹開啟世界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史實。
2004年9月,被譽為茶業(yè)界奧林匹克盛會的“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首屆蒙頂山國際茶文化旅游節(jié)”在雅安召開,來自美國、歐盟、韓、日、英、法等28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qū)的2800名茶業(yè)界專家、學者、企業(yè)家一致通過了《世界茶文化蒙頂山宣言》,該宣言稱:“據(jù)文字記載和史跡佐證,雅安蒙頂山最早人工種茶。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吳理真在蒙頂山種下七棵茶樹,首開世界人工種茶之先河”,蒙頂山為“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會節(jié)期間,還舉行了茶祖吳理真拜祭大典,可謂盛況空前。
三、駱成驤與蒙頂山茶
(一)生平與成就
駱成驤(1865年—1926年),名“公輔”,字“公骕”, 云南省會澤縣城郊鎖水閣人,后隨繼父移居四川資中縣(今四川資中縣),曾就讀成都錦江書院、尊經(jīng)書院。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進士;二十一年(1895年)奪魁,中狀元(成為四川最后一位狀元,也是清朝四川唯一的狀元),按慣例授翰林院編修,先后任貴州和廣西鄉(xiāng)試主考官、山西提學使、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首席提調(diào)。1912年,當選為四川省臨時議會議長,出任都督府顧問、四川籌賑局督辦等職。辛亥革命后,寓居成都,成為“五老七賢”的核心人物。晚年在四川法政學校、成都高等師范學校等處任教,并參與籌組四川高等學校(今四川大學前身),任校長。他清廉自守,愛國愛鄉(xiāng),鐘情于教書育人,堪稱一代社會良知。他一生經(jīng)歷了甲午海戰(zhàn)、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護國倒袁、五四運動、軍閥混戰(zhàn)等重大事件,都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緊扣時代脈搏,在言論上、行動上與進步思潮同步而行。其名言“天下無如吃飯難,世上唯有讀書高”勉勵著一代代后生。著有《清漪樓遺稿》。
(二)《登蒙頂飲茶》賞析
丙寅四月,西康屯墾使劉禹九約主文官考試,蒲江知事劉瓊、名山知事楊利賓為襄校員,名山胡禮之為提調(diào)。試畢,劉公餞送于蒙頂山麓之金鳳寺。因登蒙頂游永興寺至天蓋寺觀蒙茶。遂由名山蒲江歸成都。
駱成驤游畢蒙頂山后,寫下《登蒙頂飲茶》,對蒙頂山茶贊譽有加。全文為: “誰將海底珊瑚樹,種向蒙山老煙霧。五峰撮指擎向天,七株正在掌心處。我身好古兼好奇,壯觀每盡通天路,五岳歸來已倦游,巒巒鄉(xiāng)山心所慕。少壯偏陡岷峨峰,東望蓬萊小邱暮。南嶺北塞兩如發(fā),昆侖幾縷空來注。正思反駕窮西荒,莽莽萬里山回互,劃然雙崖相對開,控藩抑詔鍵藤固。乘興曾逾飛越關,嘉招又抵平羌渡。蔡蒙兩過不一登,咫尺無緣愁攀附。欣逢三子劉楊胡,校士同心游同趣。扃門八日百不通,窺人四面山難錮。忽然展卷生云煙,崔巍萬丈起毫素,左盤右踞龍虎蹲,后輊前軒風鸞翥。上摩參井光動搖,下纏江漢聲號怒。三子大呼我微笑,得毋山之精靈來相遇,翻怪此間奇峭何太多,拔十得五已充數(shù)。報語劉公吾力竭,非張?zhí)炀W(wǎng)焉能聚。明朝相送金鳳巔,辭公又被山招去。樗材詩力一藤杖。蒲宰政聲雙草屨。賴有楊胡作地主,穿林越澗狎鷗鷺。三休亭上未為勞,九折坡前焉足懼。不憚崎嶇嘆禹功,敢辭薄劣追尼步。日光足力同盡時,極地窮天身不悟。但覺身外元氣青,茫茫斤揮八極空無據(jù)。再有奇峰不敢登,倒身一寢百無慮。半夜雷雨洗崖腹,起來萬壑開清曙,縱橫邪正爭雄尊,誰能一一問陶鑄。天邊一片嬋娟影,翠埽峨眉嚴如故。登峰又是四月九,四十二年猶旦暮。人間何事不可求,浪窺天奧天應垢。一生能踏幾山云,何人解飲九霄露。試汲蒙泉煮蒙茶,愛是升庵舊題署。文采風流四百年,后生更比前生誤。矯首空蒙日月私,揮毫聊借江山助。仙耶佛耶種茶人,錫杖飄然渺難駐。從來大名擅八區(qū),不朽定煩神呵護。郊天禮廢無用期,至今憔悴困陰沮。片葉勺水臣先嘗,云中望斷飛龍馭,且隨猿鶴歸去來,時時引領東南顧?!?/p>
全詩較長,描述了游蒙頂山時的所見所感。詩人在夸贊蒙頂山和蒙頂山茶的同時,不由自主地感慨人生,懷念過往。詩人夸贊蒙頂山茶像海底珊瑚樹、九霄露等,非常稀有珍貴。詩人感悟到,人間沒有做不成的事,遙看西南,明代就有陳暠稱雄于交趾。人的一生能夠走過多少艱難險境?就像誰能懂得蒙頂茶滋味一樣,深不可測。全詩有咀嚼之語,也有不少典故和疑惑,文采確有過人之處,宜細讀。
作者簡介
陳開義,男,46歲,現(xiàn)任四川省雅安市茶辦副主任、雅安市名山區(qū)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先后擔任過名山縣文體局局長、名山區(qū)文聯(lián)主席)。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nóng)村日報》、《四川人大權(quán)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調(diào)查與決策》、《四川三農(nóng)》、《農(nóng)村建設》、《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四川旅游》、《四川文藝》、《縣域經(jīng)濟》、《茶緣》、《四川水利報》、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400多篇(件)。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專著《撼魂》,參與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選《蒙山雅韻》、《蒙山春來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頂山》、《二郎山》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參與主編《蒙頂山茶文化讀本》、《蒙頂山叢譚》》等茶文化書籍,主編名山區(qū)文藝刊物《蒙頂山》和《雅安日報.今日名山》蒙頂文苑文藝副刊和編輯《蒙頂山茶》刊。